王晶很自负,不喜欢别人说自己是“烂片之王”,他有两个评判标准。
第一、如果你是同行,你得超过我,才有资格评价我。如果你是观众,那我接受。
第二、自己拍片子唯一的要求,就是女孩子们不讨厌。
这标准很奇葩,但也不无道理。特别是尊重观众的感受,这一点无法辩驳,因为每个人的喜好和需求不同,作为业界知名的“护花使者”,第二个标准情理之中。
笑死,大咖也这么逗?
他评判事物,总让人眼前一亮。
王晶在抖音开号了,他似乎在开课,颇有看点,香港不愧是国际大都市,思维和格局都很前沿。
王晶评判职业选手和业余选手,主要站在导演的视角,说香港绝大部分都是职业选手,内地的大部分是业余选手,职业的不多。
他说,真正的职业手是没有感情的,不带感情。
这明显有悖于传统,按照内地的教育,自然是让你精读剧本,把自己带入情景中去,带着感情表演,有的人深度入戏。
王晶说,如果在这过程中,触动你产生了某一些感情,这个时候就会激发你的灵感。
聪明人的灵机一动,在王晶看来简直很碍事,容易阻碍一个人的职场发展,形成某种思维困境,难以批量化运作。
这一段,是作者的解读,后面可以得到印证。
如果你产生了灵感,其实是可以加进去的,这一点毫无问题。
问:创作时候灵感哪里来?
王晶回答:没有灵感。
他举例说明,自己很年轻做编剧的时候,业界流传着一句话:对不起,你早上死爸爸,晚上请你写喜剧”。
这段话他用了两个修饰词“大家”记得“死死的”。
看香港电影的时候,无论是拍片,还是剧本,一个敢说,一个敢拍,为了求逼真,各种无顾忌,甚至是无禁忌,台词相当劲爆,对于内地的导演和观众,根本接受不了。
就王晶闭着眼睛说的这句话,放在香港人身上,别人得跪谢,感谢给自己机会。
如果是内地人,估计会当场翻脸,会斥责——我爸都死了,你不安慰,让我来写喜剧,羞辱我吗?懂得尊重人吗?找抽吗!
这就是差别!
啥题材都敢拍,即使在香港,也饱受诟病,被批为“烂片之王”。
所以在当代的香港,更容易出文坛的大咖和演艺巨星,甚至是港姐都特别亮眼,一堆堆出现,有这样的土壤和文化氛围,大家各种展示,极力挖掘自己的潜力。
无论是编剧、演员还是导演,除了纯粹之外,大家更喜欢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。
就这两三秒的镜头
让很多网友记忆深刻
甚至超过了三名主演,这算是专业还是业余呢?
比如《霸王别姬》,陈凯歌的成名作,大家最揪心的一个镜头,是演员蒋雯丽带着儿子当戏子求活路,那一种带着眼泪的媚态,直接把角色演活了……
这种生活中找不到出处,如何酝酿?哪来的灵感?就得考察基本功。
这句话的精髓,就是基本功要过硬,任何场景你都能上,随时让你改,你立刻能变通,大家一起跟着市场走,用概率拿结果,而不是用灵感搏未来。
用脚趾头想想,香港的影视业在80年代轻而易举挤占了内地市场,并不是因为内地的演员和导演不行,而是要求太多,都等灵光一现,机会就过去了。
他说,职业手做的都没有灵感,业余选手才有灵感。
他评价了内地的导演,专门点评了冯小刚属于专业的,后来的陈思成也是专业的。
其他大部分人是业余的。
包括张艺谋,以前是业余的,现在慢慢往专业转变,迹象之一,以前他每年只能拍一部片子,还得各种等,各种酝酿。
找一个自己很有感觉的戏。
个人以为,按照他这个评判标准,香港的大导演李安,大概也是业余组的,主打一个十年磨一剑,求精不求量。
也许在观众的心目中,大师和烂片之王这就是差别。但对活跃内地和香港影片市场,王晶还是功不可没,拍片涉及的题材太多,让人目不暇接,也影响了很多人。
无论在职业上还是生活中,许多人真正需要的,就是一个领路人,刚开始的一种感觉,打开了自己的思维路径。
王晶对于内地许多导演和演员的意义,好像就是这样的一个载体。因为内心已经有成熟的模板,所以随时可以上,任何版本都可以接,他自己说“只要钱到位,没什么不可拍的”。
真是霸气!
能拍出来,也叫能力!
张艺谋的转变,从每年一部片子,到最近每年三四部片子,就是从业余到专业的转变。
总结这个变化,他说是张艺谋想通了。
这也是市场变化,观众的审美促使这些演艺人员,特别是导演和编剧,得有前瞻性的思维,走在观众的前头。
对于专业性,作为导演他特别引以为傲,说自己25岁那年就想通了。
他说,自己平时都是几件事一起干,而不是一次只干一件事。大学没有毕业,就开始打工,在剧组干编剧,一两年后当导演,工作的时候特别努力,也很拼。
他没有强调自己的专业性,也没有展示自己的专业成果,而是强调努力和职业性,这是一种谦逊,本身也是一种专业。
香港的大部分属于职业手。
呵呵,如果换一个环境,让他们来到内地,还能保持职业手的性质吗?
个人以为,在王晶的口中,职业手和业余手区别还是挺大,意味着一个人在职业赛道上,到底能走多远,适应性有多强?
冯小刚算一个很正常,毕竟当年的北京也是文坛大腕频出的年代。
陈思成这么年轻,就作为职业手,大家也是有目共睹,很多人不喜欢他的油腻,对于陈思诚的专业性敬佩有加。
简短一句话,专业性就是可以复制的东西,资本很喜欢。
提到姜文,他显得有点难受,给了一个结论,姜文绝对靠感觉。
这就对了,靠感觉的人灵光一现,有一个上佳的作品,然后800年憋不出下一步,陈凯歌应该可以归为这一类。
王晶说,姜文属于想拍就拍一部,真想拍了才开工。
个人以为还蛮可惜的,姜文有才华,性情跟王朔有一拼,也是夫妻档,这么多年没有新品上市,难道灵感一直没来吗?
或者是,纯粹出于懒惰?
一个真正敬业的人,是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,创造环境,没条件硬上。
他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:如果三个月没有灵感,你三个月不吃饭吗?
香港这一代的电影人,很多都是出生于底层,工作中特别敬业,拍片子近乎拼命,并且会把工作和生活隔开,这一种超级罕见,也着实让人敬佩。
对他们来说,工作就是拿来玩命的,生活才是享受的。
没有看访谈之前,很多人对王晶的冠名,就是花心,并且是特别花花的那种,反而忽视了对工作能力和认知的探究。
事实证明,每一个在各自领域内拿到大结果的人,都是一个超级厉害的人。
他说,所谓的专业手,需要上的时候,你得呈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?
没有任何灵感的情况下,你展示必须可以得70分。
按照我的理解,要求开出来了,抢着干的人有很多,谁有本事谁得,得道者获利多,长期形成一种惯性竞争,良性竞争,就推动了香港演艺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,跟内地的演艺圈拉开了极大的差距。
说白了,还是认知的问题。当然,环境还是有很大的差异,内地在这方面审核更严格,香港的有些片子,到了内地也没法上映。
内地导演真成了王晶这样,人设算是崩了,根本出不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