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机构改革的持续深化,公职人员队伍的管理正向精细化、规范化迈进。近年来,机关单位迎来新一轮大变革,清理违规编制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成为重要议题。为提升行政效率、杜绝人浮于事,国家多次明确表示将严肃整治机关单位存在的“顽疾”,以下五类人员预计将成为清退重点。
一、编制在,人却不在,“吃空饷”人员
“吃空饷”问题长期以来是机关单位人事管理的弊端。一些人员虽然占着编制,却长期不在岗,甚至拿着工资从事其他工作或生活。这种行为不仅占用公共资源,还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。
典型表现:
长期请假却未办理离岗手续,依旧领取工资福利。
以“借调”“学习”等名义离岗多年,实际已脱离岗位工作。
整治措施:
强化监督审查:通过实名制考勤、工资发放核查等手段,定期清查在编人员与实际岗位情况。
严肃追责问责:对“吃空饷”人员及相关责任人,坚决追责处理,追回不当所得,取消编制资格。
二、“假借调、真逃避”的人员
一些人员以借调为名,长期滞留其他单位,甚至借此逃避实际岗位的工作任务。这种行为不仅造成岗位空缺,还影响了单位正常运转。
典型表现:
借调至上级单位后,不再返回原单位,形成“借调变跳槽”。
借调期间不承担实际工作,仅挂名领取待遇。
整治措施:
严格借调审批:明确借调人员的时间限制及工作职责,杜绝长期借调现象。
定期清理借调人员:对超过借调期限未归岗的,视为自动离岗,取消编制资格。
三、在岗不履职,挂名养老的“空气人”
一些人员虽然在岗,但长期不履行职责,或仅挂名不干实事,成为机关单位的“隐性负担”。这些“空气人”不仅浪费资源,也影响了团队士气。
典型表现:
每天出勤,但不参与具体工作,仅象征性完成简单任务。
拒绝承担责任,工作中“能躲则躲、能推则推”,混日子。
整治措施:
加强绩效考核: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和绩效考核标准,杜绝“混岗”现象。
动态调整编制:对长期不履职、不胜任工作的人员,进行岗位调剂或清退。
四、编外超员、临聘泛滥
近年来,一些机关单位存在编外人员超员、临时聘用人员泛滥的问题。这不仅加重了财政负担,还造成了编制管理的混乱。
典型表现:
超编招聘,编外人员数量远超实际需求。
临时聘用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,与正式编制人员职责重叠。
整治措施:
优化编外人员管理:严格执行“因事设岗、按岗定员”的原则,杜绝超编现象。
清退不合规人员:对不符合用人规范、职责不清晰的编外人员,及时清退。
五、“萝卜招聘”,以权谋私、暗箱操作的岗位
“萝卜招聘”是指一些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通过设定特定要求,违规将岗位“量身定制”给特定人员。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,损害了公众利益。
典型表现:
招聘条件过于具体,明显指向特定人员。
招聘程序不公开、不透明,通过关系网内定人选。
整治措施:
全面公开招聘信息:确保招聘条件、程序、结果透明化,接受社会监督。
强化问责机制:对参与“萝卜招聘”的相关人员追究责任,清退违规录用人员。
机关单位大变革: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必然趋势
本轮革的重点,是解决机关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“沉疴痼疾”,真正实现“用编高效、用人透明”。通过清退不合规人员、优化编制资源配置,机关单位将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,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实保障。
改革的关键举措:
全面清查编制:通过信息化手段,建立统一的编制管理系统,动态更新人员信息。
强化监督问责:对违规行为“零容忍”,切实维护机关单位人事管理的严肃性。
推动规范化管理:优化岗位设置,科学配置人力资源,确保每一份编制都能发出最大效能。
2025年的机关单位大变革,既是一次深层次的体制改革,也是一次作风建设的全面提升。对于机关单位中的“吃空饷”者、“挂名养老”者、“萝卜招聘”者等五类人员,改革将坚决清理,绝不姑息。这不仅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,更是提高行政效率、增强公信力的必由之路。广大公职人员应以此为契机,守初心、担使命,为推动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力量!